



眼科知識

周慈芳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和信醫院眼科 兼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眼科部臨床研究員
專長:視力保健/屈光矯正/外眼部及眼窩疾病/一般眼疾
專業與共情:周慈芳醫師的行醫之路
身為一名眼科醫師,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與患者交流。不論是診斷病情、解釋治療方案,還是回答各種疑問,良好的溝通都是關鍵。我始終相信,除了不斷精進專業知識,醫師的同理心與耐心同樣重要。當患者感到被理解與尊重,他們就更能放心接受治療,也會更願意與醫師合作,這對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快節奏的臨床工作,需要理性與包容
臨床工作節奏快,變數多,患者的情緒與需求也各不相同。如果用嚴厲的語氣與患者溝通,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焦慮與誤解。因此,我更傾向用溫和且有條理的方式與患者交流,確保他們能在放鬆的狀態下理解病情,做出最適合的決定。醫學不斷進步,眼科技術推陳出新,因此我也時常參與醫學會議,學習最新的治療技術,並與前輩討論疑難病例,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過去,患者大多依賴醫師的專業判斷,但現在很多人會先上網查詢資訊,再來詢問醫師的意見。這樣的變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透過清楚且有條理的解釋,我希望幫助患者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找到真正對自己健康有幫助的方向。
慢性眼疾的追蹤至關重要,視力損害不可逆!
在眼科診療中,許多疾病需要長期追蹤。例如,慢性結膜炎容易反覆發作,與體質有關,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只要定期回診、正確用藥,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像黃斑部病變或青光眼這類疾病,則需要更長期且嚴格的監測與治療。特別是青光眼,它是一種視神經退化性疾病,必須穩定使用降眼壓藥水來保護視神經。如果藥物使用不規律,眼壓忽高忽低,視神經的損害將無法逆轉。因此,我會特別強調規律用藥與定期追蹤,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給年輕青光眼患者的建議
如果較年輕的患者被診斷為青光眼,通常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我會花時間解釋這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透過規律用藥與追蹤,可以有效延緩病情進展,維持穩定視力。現在的青光眼治療選擇多樣化,藥效也比過去更佳。只要與醫師配合,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能穩定控制。我希望透過清楚的解釋,幫助患者減少對長期治療的抗拒,讓他們安心面對這場「長期抗戰」。
常見門診案例與治療方式
在門診中,我經常遇到瞼板腺結石的患者。這類問題通常與體質有關,當瞼板腺堵塞或鈣化形成結石時,患者可能會感覺眼睛有異物感或不適。但只要適當治療,並不會對角膜造成嚴重影響。
視網膜相關問題,如裂孔或剝離,也是門診常見的病症之一。如果裂孔範圍小且位置合適,通常可用雷射治療來穩定周圍組織。但如果裂孔位置較差,或剝離範圍較大,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每當遇到這類病患,我都會清楚說明各種治療選擇的效果與風險,讓患者能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作為醫師,我的責任是提供專業的醫療建議,但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患者手中。有時,即使已經清楚說明最佳治療方案,仍會有少數患者選擇其他方式。雖然這樣的情況難免會讓人感到遺憾,但我深知,尊重患者的選擇也是醫療的一部分。
良師益友,讓我堅持初心
從醫的路上,我很幸運能遇到許多良師益友。榮總的劉榮宏院長曾經對我們說:「臨床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學習之路,而研究則是讓我們對醫學有更深認識的途徑。」這句話至今仍影響著我。
眼科是一個需要高度專注力與精細操作的領域,而我從許多前輩身上學到了,不僅要追求技術上的精進,更要保持對醫學的熱情,並以高度的責任感與專業倫理來服務患者。我希望自己能夠把這份熱忱傳承下去,幫助更多患者守護珍貴的視力,讓他們能夠用更清晰的眼光,看見這個美好的世界。
周慈芳醫師門診時間


作者:
周慈芳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