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知識

宋宛宜 醫師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 總醫師/台北馬偕醫院眼科 主治醫師/中華民國眼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會員/歐洲白內障屈光學會會員(ESCRS)
專長: 小切口白內障超音波乳化術/角膜塑型術/青光眼/近視控制管理/一般眼疾/全飛秒屈光雷射矯正手術(SMILE)
高齡患者的挑戰一場場棘手的白內障手術
隨著年齡的增長,白內障是老年人常見的眼疾。曾經有一位九十歲的高齡患者因為嚴重的白內障來求診,他長期臥床,同時有中風病史,對疼痛也特別敏感,手術過程中不停的掙扎、尖叫,使得手術變得極其困難。由於他的水晶體囊袋已經非常脆弱,手術進行到一半時,囊袋突然鬆脫,讓手術變得更加棘手,當下的危機處理,決定使用特殊的環形支撐裝置來固定人工水晶體,才讓手術順利完成。
再過程中雖然充滿挑戰,但最終手術的成功讓我深刻體會到,在高風險的手術,只要平常心應對,才讓平時積累的經驗發揮極致的效用,答案就在冷靜下的分秒間浮現。白內障雖然常見,但隨著病情擱置、惡化,治療難度就會增加,這也提醒我們,及早檢查與治療至關重要。
白內障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白內障年輕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從國外回來,約三十多歲快四十的年輕女性患者來求診,發現有單眼白內障的狀況已嚴重影響視力。近幾年來在門診臨床逐漸發現白內障年輕化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像這位患者年紀輕輕就罹患白內障,可能與高度近視有相關影響。
此案例在單眼手術後的、視力大幅改善。但較令人意外的是,在她手術的那隻眼睛恢復良好後,她進一步的希望另一隻健康的眼睛也能接受手術,進而減少視差,讓視力更加均衡清晰。原則上來說,我不會為沒有白內障的單眼進行手術,但考量到她個人意願及對其生活品質需求,我最後決定幫她手術。最後手術結果非常的理想,她之後的生活不再需要眼鏡,手術後開心地出國。能幫助信任我的患者解決能提升他們生活上的品質、解決他們的困擾,我想也是眼科給我最大成就感的來源。
選適合你的人工水晶體
就是最好的水晶體
近年來的科技技術進步,對於水晶體的多樣調節功能,能同時解決散光、老花等視力問題,作為眼科醫師的責任,不僅是完成手術,更重要的讓患者了解不同水晶體所帶來的特性與優缺點,針對患者的長期用眼習慣,建議最合適的水晶體解決方案。
在選擇水晶體的過程,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個人需求、生活喜好等…舉例:
- 如果喜歡滑手機,表示近距離視力非常重要。
- 若熱愛打高爾夫球,則需要清晰的遠距離視力。
- 若有夜間開車的需求,則需特別留意夜間視力表現。

我會透過他們的生活情境來幫助患者理解。例如,我會拿起手機,示範不同距離下的視力變化,或用藥瓶上細小的字體來測試閱讀能力。這種視覺體驗比單純的理論解釋更直觀,患者能更清楚手術後的視覺狀況。
耐心的溝通和專業的分析,幫助每位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視力解決方案,讓他們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能夠擁有清晰、舒適的視覺體驗,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心中熱愛的活動,都能看得更清楚、更自在。
結合內科與外科的專科—眼科
回想當初就讀醫學院時,在臨床實習階段,我有機會選擇不同的專科體驗。而當我踏入眼科的那一刻,我立刻被這個科別吸引了。眼科診間乾淨整潔,沒有太多血腥場面,而透過顯微鏡或特殊設備,可以看到肉眼無法察覺的眼睛構造,覺得既神奇又美麗。這種細膩的視野,讓我對眼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眼科正是一個結合內科與外科的專科醫療領域,既需要診斷疾病,也需要動手進行手術。從小我就喜歡動手做,例如雕刻、繪畫,因此我希望未來的工作也能讓我發揮這樣的興趣與專注力。
自律和努力是在行醫路上最穩固的基石
行醫多年,我一直記得一句話:「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盡力之後就不後悔。」這句話提醒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唯一比較的,是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只要每天都比昨天更進步,就已足夠。
生活中,我曾經追求完美,直到成為母親後,慢慢學會放手,學會放下對完美的執著,反而生活更加自在和諧。雖然學會了放手,但有些原則仍不可動搖——如規律的作息,我一直相信,良好的生活習慣能為孩子建立穩固的成長基礎,從小我就是個時間管理很有條理的人,會為自己安排每個時段該做的事,把時間有效利用。這樣的習慣讓我即便在生活變得忙碌後,還能保持秩序和節奏。
身為醫師,我在工作中保持嚴謹;身為母親,我學會彈性與包容。這兩種角色看似衝突,卻在我的生命中交織出和諧的平衡。而那句「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始終是我前進路上的指南,無論在診間面對患者,或在家中陪伴孩子,都盡力而為,無怨無悔。
患者最讓我感動的話往往是「我介紹了朋友來找您」。這代表他們信任我,並願意將親友託付給我,這份肯定是行醫路上最溫暖的動力。
宋宛宜醫師門診時間


作者:
宋宛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