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知識
角膜塑型術的歷史(下)
尚未成熟的第2代orthokeratology
第2代角膜塑型鏡片的年代裡,矯正效果其實非常不穩定,以現代的眼科醫學角度來看,當時的矯正效果與所需時間 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只有1.50 D左右的最大矯正力卻費時近1年的時間。)除此之外,在矯正期當中需要不斷的更換鏡片到最末期仍然要在白天靠「維持片」(retainer)保持取下維持片之後的短暫角膜塑型效果。同時,角膜塑型之後隨著而來的順向散光度數增加也讓其接受度大受影響,因此,當時的角膜塑型術普及率非常低,甚至很多的視光醫師與眼科醫師都持反對的態度。
科技發展促動第3代角膜塑型術快速成熟
角膜塑型鏡片的浴火重生發生在1990年中期,主要原因如以下4點:
1.電腦角膜地圖儀(corneal topography):在1980末期的快速發展,讓角膜塑型鏡片的驗配者能更了解角膜形狀,也可以追蹤角膜形狀的變化
2.高透氣硬式隱形眼鏡材料:於1980年代出現,帶動了長戴型隱形眼鏡的使用模式。
3.「維持片」(retainer) 的嘗試:有人開始試著將其放在睡眠中使用。
4.新型改良版之角膜塑型鏡片:Wlodyga、Harris 與Stoyan所開發的第3代角膜塑型鏡片,也稱之為accelerated OK),他們在車床製造廠的協助下成功的製造出改良加速性角膜塑型鏡片,大量的減少改變角膜形狀所需要的速度。
雖然都是逆幾何的鏡片設計,不過從第2代進步到第3代角膜塑型鏡片的過程中,最大的改變是出現在鏡片逆幾何弧的外圍區域,仍不到邊弧的部分,但已經漸漸開始有人意識到這區域對於加快降低近視度數的重要性,
Day et al在1997年提出先進角膜塑型(Advance Ortho-K),而他們當時將鏡片使用在夜間睡眠中,並在NERF中提倡單純只有夜戴型角膜塑型術的便利性,不同於之前先在白天使用角膜塑型鏡片直到最後才加入夜戴的retainer,是一種從第一天配戴就只有睡眠時才使用鏡片的做法。
21世紀全新的隱形眼鏡配戴方式-角膜塑型鏡片
Reim首先在鏡片設計上縮窄逆幾何弧寬度以增加空間給平行弧(alignment或tangent curve),這可以稱之為是第4代的角膜塑型鏡片。Swarbrick et al和Nichols et al在1998及2000年都指出利用第4代的角膜塑型鏡片在一個月之內能達到最佳的矯正效果。2002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可角膜塑型鏡片之後,角膜塑型鏡片在硬式隱形眼鏡的類型中大放異采並且快速成長。在某些程度上,它發展出一種全新的隱形眼鏡配戴方式,不屬於日戴型也不完全屬於長戴型,只能以夜戴型來稱呼,對合適的使用者來說,不接受屈光手術依舊能享受清晰的裸視。然而,角膜塑型鏡片還有進步發展的空間,因為針對亞洲青少年長期使用角膜塑型鏡片後的研究仍然不足,2009年針對台北地區青少年完成的世界第一份未成年青少年兒童使用角膜塑型鏡片的臨床研究已經通過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批淮,這是首次在世界上官方認可角膜塑型鏡片使用在青少年身上的例子,未來希望有更多青少年角膜塑型鏡片長期臨床使用心得可以發表。
看完有沒有對角膜塑型有更近一步的認識呢?EYEPLUS艾佳近視管理專家,驗配角膜塑型片,在北台灣超過破萬案例,由眼科醫師及國家核可視光師為您把關。
▶角膜塑型術的歷史延伸久遠~角膜塑型的歷史(上)
作者:EYEPLUS艾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