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知識
不只是近視控制,更是幫助小朋友視力的一個長遠計劃
賴紫庭醫師角膜塑型案例分享
在台大接受兒童眼科的專業訓練期間,台灣的小兒眼科醫師相對較少,這段時間讓我對角膜塑型片產生了興趣,有了相關的訓練後,隨之在恩主公醫院的工作,更增加了臨床經驗。在過去只能依賴散瞳劑的時代若是碰到對藥物反應不好的病人便只能不斷地增加藥物劑量,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副作用,例如光敏感、老花,以及一些青光眼的副作用問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除角膜塑型片之外也讓眼科醫師有了更多樣的工具,幫助學齡兒童在近視控制上做較細緻的客製化,設計適合他生活習慣、眼球生理結構,甚至於考量家長經濟狀況建議最適合的方案,如特殊兒控設計的軟式隱形眼鏡、不同離焦設計的近視控制鏡片等.... 我認為兒童的近視管理是一個長遠的規劃,因為我能從他們3歲時首次做眼科檢查開始為小朋友儲備遠視的保護度數,一直到他們18歲近視控制結束,也期許自己能陪伴他們度過這個漫長的過程,運用各種工具來幫助他們渡過近視增加迅速的階段。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只關於近視,而是能幫助每一個需要的小朋友更長遠的視力健康計畫。因此,小兒眼科對我來說是最有成就感和想專注投入的眼科範疇。
高度的細心與耐心,是及時找出解決方案的關鍵點
我曾經遇到了一位大約九歲的小朋友,他的父母都是非常和善且知識淵博的人。他們帶著孩子來看診,因為孩子的近視度數一直在每年超過一百五十度的情況增加,因此他來的時候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近視。我發現他除了近視度數較高外,還有著高度的散光。
我們進行了角膜塑型片的多次嘗試,但始終無法找到一個能完全適合他的解決方案。即使給予了散光的矯正,取下塑型片後,他的角膜仍然會有一定程度的破皮,視力更是在破皮後逐漸衰退,這使得這個病例變得相對困難。
仔細觀察後,我發現這位小朋友的眼球結構與一般人不同,更接近橢圓橄欖球形狀,尤其是在靠近眼瞼的地方,角度更陡峭,若是如之前只考慮角膜散光的話仍然無法解決其問題。幸運的是,這位病人的父母與我們保持了良好的信任關係,持續回診進行調整。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為這位小朋友量身打造一個客製化的解決方案。由於他的散光非常高,且眼球形狀與一般人不同,因此,我們必須在保持足夠的塑型效果的同時,考慮到他與一般人眼球形狀和結構的差異,做出細微的平衡調整。這種客製化的過程,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反覆測試,最終找到了適合他的塑型方法和鏡片,讓他的角膜得以正常矯正,而不再破皮。
這個案例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對於特殊情況,我們必須更仔細耐心的觀察及提供更貼心的護理,確保矯正的過程不會對他的角膜造成任何傷害。這也是眼科醫生的職責,為每位病患提供最合適的照護和治療方式。
熱愛顯微鏡下研究與探索的眼科之路
源起於早期的中央研究院實驗室的工作,我經常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研究,當時在進行果蠅神經方面的研究,需要打開果蠅的腦袋,進行染色等各種實驗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相當喜歡在顯微鏡下進行工作。而眼科領域正是需要大量的顯微鏡操作,不論是手術還是病人的觀察,都需要仔細觀察微小的結構進行探究分析。也是我選擇了眼科作為專業領域的原因。
溫暖與同理心是支持 我走在行醫路上的原動力
記得在屏東的基督教醫院服務時,我曾經短暫進行見習,當時有位醫生告訴我的一句話,讓我至今仍銘記於心 “cure sometimes but comfort always”,我們或許無法總能完全治癒某些疾病,但我們可以總是在病人的旅程中給予溫暖和支持。在現今醫療環境超壓的情況下,我更是提醒自己,面對病人時能夠有相對的同理心,透過陪伴和鼓勵,我們可以讓病患在艱難的過程中感到更加安心和舒適。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立志成為這樣的一位醫生,期許病人在我身上找到信任和依靠。
旅醫期間與老師、前輩的案例討論、分享,也提供了困難案例的新思路和解決方案。在透過研究相關的論文及前輩的經驗,我得以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提升了處理複雜病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是我堅持的原動力之一。每次成功地治癒一個困難病例,都讓我更有信心和動力去迎接下一個挑戰。透過累積經驗,我變得更為嫻熟和高效,也能夠更快地找到問題的症結,提供有效的幫助。在病人的持續回來尋求幫助代表著他們對我的信任。這份信任成了我持續在這條路上的努力與動力,也讓我更加思考如何提供最好的幫助。也因為這份信任,我感受到更大的責任感,也是熱愛眼科的原因!
作者:賴紫庭 醫師